查看原文
其他

谜之爱俪园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2020-08-26


五十年前的上海,一座名为中苏友好大厦的俄式建筑在上海的市中心拔地而起,那便是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


但若时间再往前追溯五十年,同样是这块地方,却正在兴建一座豪华的中式园林——1904年,一位中国僧人为当时上海滩最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设计了一座私家园林,这座旧上海最大、最豪华的私家花园定名“爱俪园”。 




哈同夫妇与爱俪园


老百姓似乎更熟悉爱俪园的另一个名字——“哈同花园”,这处位于原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旧上海最大私家花园,坐拥山石池水,舸舫亭阁、奇花异草,方圆20公顷,26个景点,处处胜似仙境。


爱俪园(哈同花园)全景图考


爱俪园设计者是清末著名僧人黄宗仰,花园分为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内园有黄海涛声、天演界剧场等景区,外园有渭川百亩、大好河山、水心草庐等三大景区,全园景点不下二十余处。从园中的亭台楼阁和草木山水的起名也可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既有风雅动听的巢云、听涛、一带青、梦夏湖等,也有时尚现代的天演界、欧风东渐、大好河山等。 



而爱俪园本身的园名则由其主人哈同夫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哈同名欧司·爱(Silas Aaron Hardoon),她的中国妻子罗迦陵名俪蕤(Liza),号迦陵。因仿《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故也有“海上大观园”之称。 


现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侧的铜仁路,当年也因为紧临哈同花园的缘故而被命名为哈同路。




从苦难少年到地产大亨


一直关注“看懂上海”的老朋友们对哈同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了,这个1851年出生于巴格达、在印度长大的犹太人哈同,是当年上海滩上无数冒险家中最最发迹的一位。既然这篇讲爱俪园,那就在这段说说哈同其人。


哈同幼年生活艰苦,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1872年,哈同只身从印度东来香港,其过程非常艰难,经历了生死考验,第二年转到上海。到上海的时候,哈同不满24岁,兜里仅揣着6块银元,最初在沙逊洋行供职时,他看过门、扫过地,后来以贩鸦片、放高利贷起家。哈同以同样是犹太人的老板沙逊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并立志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超过沙逊。


哈同其人与原爱俪园中的哈同铜像


而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自称是中法混血,父亲是法国侨民路易·罗诗。母亲沈氏,原籍福州闽县。1864年生于上海县城内九亩地。不久父亲回法国,六七岁时母亲也去世,由他人抚养。曾做过外侨女佣、卖花女,还会说英语和法语。


在哈同未发迹时,见到了罗迦陵,认定这个小姑娘有助男运(旺夫运只可旺一只潜力股,而助男运可以帮助较多其有好感的男士),哈同对同乡说:此生立志要娶这个中国姑娘,并因此赚钱动力剧增。在哈同获得第一桶金的第一时刻,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烟花巷中找到罗迦陵,娶其为妻。


哈同、罗迦陵夫妇在家合影


真正给哈同的事业带来巨大转机的是中法战争。1884年,中国军队在冯子材率领下,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这些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上海滩的洋人们就坐不住了,他们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卷铺盖、拍拍屁股走人了。哈同本也想去香港躲避一下,而夫人罗迦陵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并把自己的首饰卖掉,劝说丈夫倾其所有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这场可能倾家荡产的赌博,哈同大获全胜。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当初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后来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哈同从此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并被人称为“远东首富”,声望果然超过了老东家沙逊。




名流汇萃爱俪园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


近代的历史名人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都曾来过园中,辛亥革命后中山先生从海外返国曾在爱俪园小住,之后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章太炎与汤国黎女士的婚礼,也就在园中著名的天演界举行;而护国运动的功臣蔡锷将军,在东渡日本就医之前曾在园中养病。 


汤国梨在爱俪园举行婚礼


哈同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等在爱俪园进行整理,所以中国的不少甲骨文专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由于罗迦陵笃信佛教,在园内还创办过中国最早的佛学大学———华严大学。之后还创办过另一所圣仓明智大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和国画大师徐悲鸿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哈同与孙中山

1912年4月6日,孙中山等与哈同在爱俪园合影


孙中山和陈其美、黄兴等在爱俪园得到哈同夫妇的盛情款待。午宴后,就由国民交涉总长伍廷芳邀去互商要政;下午又到法租界宝昌路寓所接见《民立报》记者,畅谈武昌起义后形势,指出:“从前种种困难虽幸破除,而来日大难尤其于昔。”再回到爱俪园召开同盟会领导人会议,哈同夫妇又设宴庆祝,并邀请在沪的革命党人参加。不料开席不久,一个自称来自北京的伶人李方行,特地来上海迎接孙中山。姬党弥带他进大厅,他刚踏进门,站在李燮和身后的两位女将——尹氏姊妹早有警惕,这时轻捷飞快地纵身而出,一个去保护孙中山,一个跳到那伶人身前,说一声“你找错人了”,一手击落对方从袖内拔出的手枪,一手将他的手反拗过来,推出厅外。


这个惊险的行刺场面,就被两位女侠以飞速利落的动作处理结束。孙中山也像没发生过什么事,仍坦然地与宋教仁争论体制问题。宴毕,乌目山僧等觉得爱俪园不很安全,就请孙中山去宝昌路408号安宿,住宅内外都由西捕、安南捕站岗、巡逻。




一代名园的遗产纠纷


上海犹太人社团报纸《犹太月报》(Israel's Messenger)

1927年6月3日关于哈同夫妇的报道


1931年6月19日,哈同去世,留下价值1.72亿银元的巨额遗产,其中包括地产460亩,房屋1300幢以及价值百万英镑的珍奇珠宝。


哈同夫妇无子嗣,但有养子女数十名,外籍养子女从哈同姓,中国籍养子女从罗姓。按哈同与罗迦陵订立的遗嘱,遗产由罗迦陵继承,若罗迦陵亡故,则养子女等每人获十万元,剩余部分养子乔治获十分之七,养子罗弼获十分之三。两个月后,两位自称哈同近亲的伊拉克人要求分得遗产,称按照伊拉克法律,罗迦陵无权继承遗产,但两人的诉讼申请被法院驳回。


1941年10月3日,罗迦陵去世。在处理相关遗产时,人们发现,罗迦陵也留下一份遗嘱:赠总管家四百万元,捐中国政府950万元作为公共事业费和福利基金,余款分赠养子女等。这份遗嘱与前一份遗嘱出入较大。乔治只承认第一份遗嘱有效,而罗弼则凭借第二份遗嘱上罗迦陵的签名,认为第二份遗嘱有效。双方对簿公堂,官司旷日持久,从公共租界的英领馆打到汪伪政权的法院,再打到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政府法院,直到1947年,乔治和罗弼达成和解,承认第一遗嘱合法,第二遗嘱捐赠政府的条款有效,结束了长达16年的遗产纷争。


哈同、罗迦陵夫妇


哈同和罗迦陵夫妇,一个对外,一个主内,恩爱一场,也算白头到老。但哈同死后,明明有与丈夫共同订立的遗嘱在先,罗迦陵为什么偏要再立一份遗嘱?此外,养子女双方在法院缠斗之际,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哈同花园的财产却被日军接管,正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后某日,哈同花园忽然着了一场大火,楼阁馆舍付之一炬,小桥流水荡然无存。这场大火,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剩下的残壁断垣也已无从说起了罢。


于爱俪园旧址上建造的上海展览中心


直到解放后,在爱俪园的旧址上,人民政府建起了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今天如果还要追寻当年爱俪园的遗迹,也许只剩下展览中心正门口的那一座喷水池,依然保持着些许当年遗风吧……



部分文字来源: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近代上海最大最豪华私家花园:爱俪园》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